總是想起一個人的原因(單身人群超過2)
網上有一組數據:在2018年的統計中,我國單身的成年人,已經達到了2.4億。
在這些單身人群中,又分為“主動單身”和“被動單身”。
什么是主動單身?
有主見,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人生,不愿意輕易談戀愛,還沒有考慮好跟另外一個人一起生活。
什么是被動單身?
不是不想談戀愛結婚,而是遇不到合適的,即使遇到了合適的人,對方也不太愿意跟自己在一起。
在另外一組數據中:
單身人士平均單身時長,單身3年以上的人群占比43.6%。
這同樣是一個讓人感到詫異的數據。
超過3年沒有戀愛,這已經是相當長的“空窗期”時間。
如果用一段話來總結當下年輕人的婚戀觀,大概是:
“間歇性渴望戀愛,持續性選擇單身?!?/span>
一邊對戀愛和婚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,一邊選擇自己生活下去。
那么,年輕人單身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?
1、“現實因素”的阻礙
比如:
工作壓力大,時間緊張,每一個休息日只想留給自己;
談戀愛成本太高,收入剛好養活自己,不足以支撐戀愛的開銷;
一邊渴望戀愛,一邊又局限在自己所處的圈子里,根本就沒有時間和機會去認識別的異性。
身邊那些熟悉的異性,自己不喜歡;自己喜歡的人,還沒有出現。
當然,也有一類人,他們屬于“事業心更強”的人。
在沒有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業之前,他們沒有考慮戀愛結婚的事。
這些現實因素,深深地扎在年輕人的心中。
畢竟,當下的婚戀市場,有一些不需要明說的潛規則:
“有車有房,有穩定工作,收入尚可?!?/span>
自己還沒有完成這些小目標,又如何能輕易戀愛呢?
即使想要戀愛,可能在婚戀市場上的優勢也不大。
2、對待感情的態度“寧缺毋濫”
這類人堅信能夠遇到自己的“宿命型伴侶”,也就是“一見鐘情”。
他們相信自己一定會遇到自己愛的,也愛自己的人。
所以,即使再孤獨,他也愿意等下去;
即使周圍的同齡人,很多都已經結婚生子,他們也堅持著自己的戀愛觀。
其實,我更佩服這樣的人。
他們很理智也很堅定,不想“為了結婚而結婚”,而是希望遇到因為愛情結婚的人。
雖然有些理想主義,但這也是很多年輕人的選擇。
3、對親密關系感到“恐懼”
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”。
有些人在過往的感情中,受到過很大的傷害,所以他們還沒有克服自己心中的執念和恐懼。
受過傷的人,很難再輕易相信別人。
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咨詢案例:
一位女士,40歲依舊單身。
她只談過一次戀愛,相愛10年,跟那個男人已經訂了婚,最后卻被悔婚。
從那之后,她就再也不相信愛情了,對每一個靠近她的男生都抱有強烈的敵意。
這樣的狀態,直到她40歲依舊如此。
有時候,她也想要跟別人試著相處,可每次戀愛到一定程度,她就患得患失。
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,很難跟別人建立深刻的感情。
4、性格敏感自卑
“我很糟糕,很差勁,沒有人會喜歡我”
有一類人單身,是被自己的性格影響。
他們是自卑的,膽怯的,情緒敏感的。
從原生家庭開始,他就不被認可,沒有獲得過關注,所以他們總是活在自卑之中。
別人靠近他,他就后退;你追我退,你走我跑。
別人喜歡他,他就裝作不知道。
他們在感情里是“慢熱的”,跟這樣的人戀愛需要你付出很多的精力與耐心。
5、“缺少戀愛的能力”
你相信嗎?有些人真的不太適合戀愛。
有一個咨詢案例。
一個男生,相親和自由戀愛加起來有6次,每一次都失敗。
最短的一次戀愛時間,不超過1周。
就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會談戀愛,不知道跟女生說什么,無法建立有效溝通;
情商低,不知道如何回應女生的態度;
總是搞砸感情里的一些事,引起女生的反感。
開始時,他對戀愛還很期待,但每一次都失敗,也讓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缺點。
所以,他選擇單身,在沒有認清自己之前,不會輕易開始新的感情。
談戀愛看似簡單,實際上也不是誰都有能力做好的。
今日話題:
你覺得,年輕人為什么選擇單身?
(文章配圖來源網絡)